特色工作

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工作 >> 正文

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交通工程学院:多措并举,以新工科建设引领交通人才培育新方向

作者:交通工程学院 日期:2025年05月08日 09:48 浏览量:[]

   

交通工程学院现有交通运输硕士专业学位1个授权点以及交通运输、交通工程、车辆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汽车服务工程5个本科专业。拥有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1个,江苏省一流本科专业2个,江苏省产教融合型专业1个,国家卓越计划专业1个,江苏省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2.0专业1个,江苏省科技创新团队、青蓝工程教学团队各1个,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现有教职工62人,其中博士学位的教师38人,高级职称31人,硕士生导师35人。现有本科生1258人,研究生126人,其中来华留学研究生14名。自新一轮审核评估工作启动以来,学院紧扣评估工作目标和指标体系,以新工科建设为引领,坚持以评促建、以评促改、以评促管、以评促强,不断提升本科教育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学院党委紧紧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充分发挥政治功能,着力增强党组织组织力、凝聚力,聚焦加快建设交通强国,持续深化党建与学科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科技服务等交汇融合,形成了“红色交‘慧’点”党建品牌,取得了优异成绩。学院多次被授予“校先进基层党组织”“校先进单位”,获批省样板党支部1个、校样板党支部3个,分工会获评淮安市“工人先锋号”,团委获评“江苏省五四红旗团委”,通过党政协同、多点发力,推动党建、业务同频互促,着力推进学院人才培养及服务地方交通产业、行业的融合发展,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一)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谱写新篇

学院着力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与江苏沃开、山东派蒙共建“新能源汽车测试与标定现代产业学院”,与德菲特共同开设“新能源汽车”微专业,毕业生对口就业率达98%。大力推行“企业导师驻校计划”,聘请6名行业专家担任产业教授,获批省产业教授2名。推动实践教学体系升级,建成车辆与交通国家级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新增智能交通与交通安全、新能源与智能网联汽车等设备总值3000万元。

 

(二)动态优化,专业建设成效明显

学院秉持OBE理念,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重构课程体系,精准对接产业需求,建立“行业调研-企业反馈-专业调整”闭环机制,新申报新能源汽车工程战略性新兴专业,优化汽车服务工程、道路桥梁与渡河工程传统专业2个;分层分类打造“省级-校级”2个一流专业梯队,交通运输专业通过国际工程教育认证并获批省产教融合专业,车辆工程专业获批卓工2.0专业。荣获省级教学成果奖3项、省级及以上教学竞赛获奖14项。获批省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1门、省级产教融合课程1门、省级一流课程1门。

(三)需求导向,学科平台提质升级

学院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不断推进学科平台建设。建立“产业需求调研—学科方向凝练—资源配置调整”闭环,新增城市综合交通智能化协同管控、道路交通事故风险识别及预警、智能网联汽车主动安全技术方向3个。建成江苏省智慧交通与安全技术重点实验室、江苏省交通碳排放检测与评估工程中心、淮安市新能源汽车重点实验室。交通运输工程获批江苏省“十四五”重点学科B类,获批交通运输专业学位授权点。

(四)守正创新,科研创新领航突破

学院坚持科研强院,锐意强化科学研究工作。通过“PI团队+校企联盟”联动,组建智能交通、新能源汽车等6支科研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50余项。学院年科研经费稳步增长,课题经费达900万元,成果转化经费突破150万元,产学研协同创新成效显著。在科研成果产出方面,学院年均发表SCI/EI论文30余篇、申请发明专利60余项、授权发明专利20余项,技术创新能力持续提升。获批省部级科学技术一等奖1项、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并荣获国家级学会奖5项。未来,学院将继续深化科研体制机制改革,加强校企合作,推动更多原创性、突破性成果落地,为行业发展和科技进步贡献智慧与力量。

 

学院始终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成长共同体”理念为引领,通过构建“师生陪护成长共同体”育人体系,组织骨干教师全程参与学生思想引领、学业指导、竞赛培育和职业规划,形成“教师倾心育人、学生奋发成才”的良性循环。近三年,16人次学生获评“中国大学生自强之星”“省三好学生”等荣誉称号,1个班级获淮安市“周恩来班”,1个班级获江苏省先进班集体。学生在省级及以上科技竞赛获奖150余项,其中获挑战杯国赛特等奖、三等奖各1项,获“互联网+”国赛金奖、铜奖各1项、“创青春”国赛金奖1项,实现了A类顶级赛事大满贯。

 

毕业生考研平均升学率在20%左右,2024年创学院历史新高达22.84%,就业率连续多年位居全校前列,年均达95%,留淮率、留苏率稳步上升。用人单位对学生专业素养和综合能力评价优良率超98%,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广泛认可,彰显了育人实效。

 


上一条:本科教育教学审核评估学院巡礼|机械与材料工程学院:创新精工,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 下一条:淮阴工学院构建“浸润+传承+传播”三位一体文化育人新格局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