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地处周恩来总理故乡,多年来坚持用周恩来精神育人。2006年开始,学校正式将周恩来立志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作为校训,把周恩来精神作为贯穿立德树人的红线,紧扣时代脉搏,汲取丰富营养,着力形塑大学生四种特质: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特质、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特质、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特质、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特质。
成果坚持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同向同行、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深度融合,全员参与、多维发力,全面开展形塑“四种特质”的四大育人实践。强化爱国精神特质培养,构建“1+2+N”思政育人资源体系:校地协同共建1批红色实践基地,建设国情思政、特色文化2类特色思政课程,持续开发N门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强化创新精神特质培养,推进“三个结合”:科研项目与创新课堂结合,学科竞赛与创新实践结合,平台建设与创新文化结合。强化工匠精神特质培养,“点线面”同步发力:“点”上榜样引领树匠心,“线”上产教融合践匠行,“面”上文化营造铸匠魂。强化协作精神特质培养,实施“二三五”计划:建设理论实践两类协作课程,打造三个系列品牌团学活动,实施“五个一”行动。通过四大育人实践,立德树人导向力、凝聚力更为凸显,成效更加显著。
成果实施以来,学生爱国热情和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创新实践能力显著提升,为社会输送了一大批深具“四种特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学习强国等媒体多次报道我校育人改革与成效;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周恩来侄女周秉德等多位领导和专家对我校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形塑“四种特质”育人实践是周恩来精神育人的重要创新,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经过“四种特质”培养的不断探索和实践,进一步明晰了育人理念,丰富了育人资源,拓展了育人路径,取得显著的育人成效,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应用性人才,学生“下得去、用得上、留得住、干得好”的优秀品质得到进一步彰显。
1.学生培养质量明显提升
(1)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
近年来,共有4万多人次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建200多个志愿服务团队,活动足迹遍及300多个县区,有20个团队和30名同学被表彰为江苏省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大批毕业生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参与西部计划、苏北计划,每年有100名毕业生到苏北经济薄弱村任职,江苏农垦有85%的管理技术骨干为我校培养。“四种特质”鲜明的我校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学校连续多年获“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江苏省大学生创业教育示范校”等荣誉称号。
(2)学风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学生读书氛围更加浓厚,年生均读书量从2007年2本增加到2019年14本,2019年图书馆入馆超过280万人次。2007年以来,全校126个班级获得省级先进班集体称号。自开展“周恩来班”创建活动以来,已有1000多个班级参加创建活动,124个班级获得校级“周恩来班”称号,30个班级被评为淮安市“周恩来班”,2个班级被评为江苏省“周恩来班”。有力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了学校的学风建设。
(3)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提升
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显著增强,国家级创新创业奖屡获突破。2020年获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铜奖、“创青春”国赛金奖。2019年获“挑战杯”全国竞赛江苏省选拔赛决赛一等奖、国赛三等奖各1项。2015年,获全国机器人大赛一等奖6项、二等奖5项、三等奖6项和优秀组织奖,获第十四届“挑战杯”全国决赛三等奖3项、全国数学建模大赛一等奖1项。近年来获国家级奖项173项、“互联网+”省赛金奖等省级奖项1127项,国家级、省级学科竞赛奖项突破7000人次。2017-2020年,学生申报专利1341件,获授权专利467件,发表论文184篇。连续多年入选全国、省级大创成果展,获省“十大最具潜力创业项目”等荣誉称号。
2.全员育人氛围愈加浓郁
翔宇教学名师张琴,翔宇岗位能手“晒被子”宿管阿姨戴娟,“飞哥在线”、“云儿一朵朵”、“松子的味道”优秀辅导员韩飞、冯云平、潘子松……,深受“四种特质”浸染的教师队伍、管理服务队伍与校外教师兼职队伍不断壮大。“四种特质”育人研究硕果累累,出版《周恩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贡献研究》等相关研究专著10余部,承担省部级课题30余项,在《中国高等教育》《毛泽东思想研究》《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江苏高教》等学术刊物发表相关论文200多篇,其中CSSCI源刊36篇,获省市级以上成果奖54项,育人水平不断提升。
3.同行交流与领导专家评价
近年来,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湘潭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广西师范大学、盐城工学院、常州工学院、徐州工程学院、绍兴文理学院、滁州学院等省内外6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交流。我校领导和教师多次在省管干部培训班、省市宣讲团报告会、省哲学社会科学界学术大会等场合推广“四种特质”育人的成功经验。
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周恩来总理秘书纪东将军、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周秉德等多位领导和专家均对我校做法给予高度评价,认为“四种特质”契合了时代精神,是立德树人的一个实践创新,具有鲜明的育人特色。
4.社会认可与媒体报道
光明日报、新华日报、学习强国、江苏教育网以及淮安电视台等媒体深入报道我校课程思政改革与文化育人成效,产生了较为广泛的社会影响。
光明日报对我校有效整合育人资源,克服思政课教师“单兵作战”、思政课堂“孤岛奋战”困境,建立良性共生、共振的“大思政”教育共同体,凝聚思想政治教育教学合力,让专业教学与思政理论教学同向同行进行了深入报道。
江苏教育网报道了我校深入实施思想素质提升工程,将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理论学习与实景教学相结合构建大思政格局,以先进理念作指导,持续开展“周恩来班”建设、“学恩来精神、创优良学风”主题教育活动,进一步彰显用周恩来精神育人特色的事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