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色工作

特色工作

当前位置: 首页 >> 特色工作 >> 正文

多维融通 四轮驱动 培养对接地方主导产业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作者: 日期:2022年06月08日 16:41 浏览量:[]

淮阴工学院地处周恩来总理家乡,多年来始终坚持以周恩来精神育人,扎根淮安大地办学。从“十五”开始,坚持不懈推进产教融合,经历了校企联合办班(1.0版)、校企合作办学(2.0版)、现代产业学院(3.0版)三大阶段。在办学实践中,紧扣时代脉搏,汲取周恩来精神营养,着力形塑大学生无私奉献的爱国精神、追求卓越的创新精神、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敬业乐群的协作精神等“四种特质”,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堪当民族复兴重任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对接地方盐化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智慧交通、特色食品等主导产业(“四个一”:一把盐、一张网、一条路、一壶酒),打造化工材料、电子信息、交通运输、食品生物四大专业集群。围绕专业集群,创新多主体协同、多要素融合、多路径贯通体制机制,组建传动装备智能制造、今世缘白酒等八大产业学院,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校政协同、校企协同、科教协同、师资协同“四轮驱动”育人路径,将“政产学研用”多主体共商、共定、共建、共管、共评的协同培养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实现资源共享、合作共赢。强化爱国精神特质培养,构建“1+2+N”思政育人资源体系;强化创新精神特质培养,推进“三个结合”;强化工匠精神特质培养,“点线面”同步发力;强化协作精神特质培养,实施“二三五”计划,构建形成我校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四种鲜明特质。

经过多年实践,学校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不仅有效满足了地方产业需求,更是实现了五个提升:学生爱国奉献与敬业乐群的价值认同度不断提升;人才培养与区域产业需求的契合度不断提升;教学资源对培养目标的保障度不断提升;实践教学环节与企业生产实际的融合度不断提升;专业能力水平与技术更新迭代的匹配度不断提升。四大专业集群中6个专业获批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6个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四大主导产业技术骨干,我校毕业生占比78%。中央电视台、中国教育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我校高质量协同人才培养成效进行了报道。

多维融通 四轮驱动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

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1)学生社会责任感显著增强(产业学院、四种特质)

近年来,共有4万多人次参与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建200多批次志愿服务团队,活动足迹遍及300多个县区,20个团队和30名同学获省志愿者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先进集体和个人。毕业生就业率连续多年96%以上,用人单位总体满意度90%以上,大批毕业生积极参与西部计划、苏北计划。地方主导产业78%以上的技术和管理骨干为我校毕业生,其中获全国劳模等省级以上荣誉20余人。“四种特质”鲜明的我校毕业生获得用人单位广泛好评,学校连续多年获省毕业生就业工作先进集体等称号。

(2)学生工程实践与创新能力显著提升(四大专业集群)

近五年,学生获国家大创项目121项、省大创项目484项,“青禾追梦——废弃物基质化利用助力稻米产业振兴”等一批项目入选全国大创成果展和省十大创意类“最具市场潜力奖”。获“创青春”国赛金奖、“互联网+”国赛铜奖、“挑战杯”国赛铜奖等国家、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项突破7000人次。学生获批授权专利471件、发表论文184篇。四大专业集群毕业设计(论文)设计性课题比例达82%,来源于生产实践、科研课题占比44.2%,获省优秀毕业设计(论文)90篇、优秀团队21个,获奖质量稳步提升。

(3)教学核心竞争力更加突出

四大专业集群中,获国家一流专业6个、国家“卓越计划”试点专业8个,通过工程认证专业6个;获省一流专业8个、省品牌专业一期项目3个、省“卓越计划”试点专业10个。获国家一流课程1门、省在线开放课程17门、省一流课程23门,共建校企课程147门。获批省重点教材34部。获批国家虚拟仿真实验教学中心等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平台46个,实现省级以上实践教学平台专业全覆盖。现有国家级高层次人才16人,获省级高层次人才248人次,获省优秀教学团队4个、省科技创新团队7个,专业集群内专任教师博士率达59.4%,“双师双能”教师占比达85%。获批教育部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2项、协同培养相关省教改项目14项、教育部产学研合作项目72项。

(4)示范推广效应日益扩大

近四年,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英国索伦特大学、台湾中华大学、南京理工大学、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等境内外60余所高校来校学习交流。组织承办高水平应用型人才培养战略研讨会等论坛,受邀在应用型高校国际合作研讨会、一流应用型大学建设研讨会等论坛上作主题报告,典型案例入选教育部《产教融合前沿动态》。

围绕产教融合机制、产业学院人才培养模式等主题,在《中国高等教育》《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等权威刊物发表研究论文200多篇,出版《应用型高校的未来》等相关研究专著10余部。中央电视台以及《光明日报》《中国教育报》等主流媒体多次报道学校多维融通、协同育人和形塑“四种特质”等经验做法。国家最高科技奖获得者王泽山院士、吴宏鑫院士、金涌院士、原全国人大副委员长许嘉璐、周恩来邓颖超研究中心顾问周秉德等知名专家和领导对我校人才培养给予高度评价。

上一条:汲取周恩来精神营养 形塑大学生“四种特质” 培育高素质时代新人 下一条:多维融通 协同育人——淮阴工学院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探索

关闭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