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现有电子信息工程、电子科学与技术、通信工程和人工智能4个专业招收本科生,新一代电子信息技术、光电信息工程2个方向招收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研究生。通信工程专业2020年通过教育部工程教育认证,2021年获批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获批江苏省服务外包类专业嵌入式人才培养项目和江苏省高校国际化人才培养品牌专业,通过江苏高校品牌专业建设工程二期项目验收,获批三期建设项目,入选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专业);电子信息工程专业2021年获批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学院建有教育部ICT产教融合创新基地、江苏省湖泊环境遥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人工智能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信号与信息处理等综合实验室。




(一)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双向同行共育英才
电子信息工程学院党委聚焦新时代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坚持“周恩来崇高品格风范育人”,持续有效构建以“五有学院”实现“五个到位”,推进二十项重点任务的“5+5+20”党建工作体系,以“四注重四强化”深入推进党建品牌创建:赋能“红芯链+”,点亮“翔宇电路”,以高质量党建推动事业高质量快速发展。


目前,1个案例获全国基层思想政治工作优秀案例,1个党支部获评全国党建工作样板支部,2个党支部获评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支部,1个党支部入选江苏省首批“强国行”专项团队,2个项目获评江苏省委教育工委最佳党日活动优胜奖,1个项目获评江苏省高校党建创新项目三等奖,1个项目获评江苏省高校统战工作创新成果二等奖。电子信息工程学院积极推动课程思政建设,探索周恩来崇高精神风范与专业特色建设模式的融合与创新。创新设计出全国首个课程思政教学罗盘并授权专利,荣获全国发明展览会银奖,并建成“电子信息类专业课程思政案例库”,获江苏省课程思政示范专业,江苏省一流课程1门、专利2项、全国课程思政案例2项。
(二)扎实推进质量工程,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坚持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定位,主动对接区域战略新兴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深入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与专业建设。作为全国应用型高校中第一个通过工程认证的通信工程专业,2020年获批国一流专业建设,顺利通过省品牌专业二期验收,并成功获批省品牌专业建设三期工程;电子信息工程专业申报工程认证已受理,并已按照专家意见完成自评报告撰写及修改工作。构建实践教学体系,新增实习基地,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10余项,深入加强校企合作。开展创新创业教育,依托四类平台实施四大工程,学生在省级以上学科竞赛中获奖众多,2024年国家级A类赛事35项、省部级科学竞赛获奖达到了257项,大创项目40项 。坚持实践育人,数百名师生组成“矩阵式”实践团队,获得交汇点、未来网、淮安日报、现代快报等多家媒体报道,形成了“来自远山深处的力量”“芯青年”等省级以上实践团队2个,获得全国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优秀团队、全国“七彩假期”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示范团队等省级以上荣誉170余项。

学院深入实施"内培外引、双轮驱动"的人才强院战略,多措并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在人才引进方面,近年来成功引进10余名高层次人才,其中包括1名江苏省产业教授和1名高水平实践创新人才,学院专任教师博士化率提高到75%,构建了以省产业教授为首的立体化高水平师资体系。在人才培养方面,学院组织多名教师成功申报江苏省"双创计划"科技副总项目,并安排新入职博士教师赴合作企业开展为期半年的实践锻炼,有效提升了教师的学术水平和实践能力。通过构建"引育用留"全链条人才发展机制,为学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成果丰硕
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有助于改善教学质量,推进教育教学改革,提升学生学习效果。学院目前获批省一流课程1门,并推荐参评国一流课程。获批省教学成果一等奖 1 项、省教改课题2项。深化教学改革,完善教学考核制度,制定质量改进反馈表。强化职普融通,与职业院校合编国规划教材,并建设有“3+2”、“4+0”等合作办学项目。教师在全国电子信息类专业青年教师授课竞赛中屡获佳绩,推动课程质量提升。


学院在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领域形成鲜明特色,以学科建设为引领,依托信息与通信工程校一流学科,成功获批电子信息专业硕士学位点,牵头申报获批中国商业联合会服务业科技创新奖2项、参与获批湖北省和江西省科学技术奖各1项,并围绕区域产业需求构建“光电检测”“人工智能”等特色研究方向,组建6个校级科研团队,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科研攻关成效显著,近三年累计获批国家自然基金、省级重大项目20余项,横向课题技术合同成交额超3000万元,师均科研经费居全校首位;专利成果转化加速,近三年申报发明专利236件,转化金额超200万元,服务企业技术升级需求;依托省湖泊环境遥感技术工程研究中心、淮安市人工智能公共服务平台,研究生教育实现量质齐升,规模突破百人,发表影响因子10+的SCI论文,获教育部主题案例立项;以赛促创成效突出,斩获纽伦堡发明展金奖、研电赛国奖等多项国家级竞赛荣誉,构建“星火双创杯”链式培养模式,孵化国家级大创项目多项。通过“学科-平台-产业-人才”四轮驱动,学院实现科研创新与社会服务的双向贯通,为区域产业升级与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注入强劲动能。


积极开展国际交流与合作,学院人工智能专业参与申报中美合作办学特拉华学院,学院现有来华留学本科生、研究生共26人,外籍教师2名,并获批江苏省外国专家工作室1个。历年来选派教师国(境)外访学(学历进修)共计近20人次,与法国、英国、沙特等国家的学校或科研院所国际合作发表近20篇高影响因子SCI论文。授权澳大利亚等国际专利10余项,其中1项获第四十五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截至目前,学院已牵头与马来西亚国家能源大学等国(境)外高校初步建立合作意向,提升了学院国际知名度和影响力,为师生创造更多国际交流机会,促进学院国际化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