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阴工学院外国语学院现有全日制英语、翻译、俄语和英语(师范)四个本科专业,设有大学英语教学部、语言文化研究中心、翻译研究中心、语言实验中心、双创部等内设机构。基于学校“创建特色鲜明的高水平应用型大学”的目标定位,学院始终秉持“笃实敏行 融通中外”的院训,立足淮安,服务江苏,辐射全国,深耕外语教育教学,培育兼具国际视野与家国情怀的复合型人才。学院与美国特拉华州立大学、俄罗斯伊尔库茨克国立大学、托木斯克国立大学、意大利萨兰托大学等10余所境外高校建立校际合作关系,并建有各类实验室13间,校外实习实训基地23个,形成稳定的合作办学和育人机制。
外国语学院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顺应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党建引领学院事业发展,不断推进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通过“融先锋”党建品牌建设,推动学院“融通中外”特色发展,构建“党建 + 业务”双融双促体系,展现党建“融先锋”的精神内涵。

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战斗堡垒作用、支部书记领头雁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带头作用,不断推动党支部建设固本强基、创新创优。学院实现教师党支部书记“双带头人”全覆盖,“双带头人”支部书记充分发挥在专业领域的优势,带领党员和干部争做推进党建与业务融合的“融先锋”,其中第二党支部获“江苏省党建工作样板党支部培育创建单位”。

坚持以“学好外国语言,讲好中国故事”为主题,开展各类党建与业务活动,引领学生厚植爱国主义情怀,打牢扎实的外语专业基础,深入了解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彰显外语学科与专业的特点,守正创新抓住机遇,锐意进取开创学院新局面。

外国语学院深耕产教融合育人模式,通过学科专业协同、培养方案优化、实践教学强化等举措,构建“理论夯实 + 实践赋能”的立体化培养体系,为培养“厚基础、精专业、强能力”的应用型外语人才提供坚实支撑。
锚定行业需求,优化培养方案。学院聚焦新文科建设,从培养目标、毕业要求、课程体系等方面不断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明晰各专业培养目标与特色,致力于培养高质量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将实践教学学分比例提高至 25%,开设不少于 30% 的产教融合课程,同时引入校企合作课程,推动课程体系与行业需求精准对接,近年来获批教育部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7项、教育部供需对接就业育人项目1项。

深化赛教双促,提升实践能力。学院构建“以赛促教 以赛促学”机制,形成“教师竞赛引领、课程建设提质、实践平台驱动、学生能力提升”良性循环。教师团队获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基本功大赛微课组特等奖、“外教社杯”全国高校外语教学大赛江苏省一等奖、“教学之星”全国复赛三等奖等多项荣誉,获批江苏省一流本科课程2 门,江苏普通本科高校课程思政典型案例(课程)1项;学生获省级以上奖年均600项以上,获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优秀毕业论文(设计)2项,毕业生就业率96%以上,考研率15%以上。



构建质量体系,保障培养成效。学院建有“四维监督网络”机制,实施学院领导、督导、系部主任、同行教师随机听课制度,组织教务秘书、学工办主任、班主任等多维度全方位及时了解学生情况,及时发现并解决教学过程中的问题;不定期抽查教学文件、作业布置与批阅、试卷命题与批阅、听课制度落实、师生座谈会、教研活动等情况,及时对标找差,强化过程性管理,确保人才培养各个环节严谨规范。
外国语学院以学科建设为引擎,秉持“守正创新 交叉融合”理念,通过“学科强基、科研赋能、专业提质”的协同联动,逐步构建层次清晰、特色鲜明、适应地方发展需求的学科专业发展体系,推动学科专业内涵式、特色化发展。
强基固本,夯实学科发展根基。依托“外国语言文学”学校重点学科,2024 年获批翻译硕士学位授权点,打通“本科 - 硕士”人才培养通道。成立东南亚国家国情研究所、外国文学研究所、外语智能教育研究所、新丝路国别与区域研究所等 4 个校级特色研究所,配套《外国语学院科研团队管理细则》 《外国语学院专著、译著、教材出版资助办法》等一系列激励措施,整合资源形成学科发展支撑。
科研攻坚,激活创新发展动能。搭建“学术活动 + 科研指导”双驱动平台,年均举办“问渠”学术沙龙 20 余期、“清如许”人文经典悦读讲座 10 余期。近年来获批国家社科基金专项项目1项、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及江苏省哲学社会科学项目7项,发表 SSCI、CSSCI等高水平论文30余篇,出版江苏省重点教材4部、专(译)著17部,获省级以上成果奖2 项,科研实力及成果转化能力稳居省内同类院校前列。

交叉融合,赋能专业特色发展。英语专业作为江苏省一流品牌专业建设点,2020年通过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综合评估,翻译专业2019年通过专业评估,俄语专业2021年通过学士学位授权评估。深度融入新文科建设浪潮,形成“智能语言创新与区域实践”“区域经济翻译与跨文化传播”“ 运河文化传承与数字人文”“中俄区域合作语言服务”等特色方向,聚焦“特色型、数智型、融合型”发展路径,立足地方高校办学定位,紧扣区域经济发展需求,着力构建具有鲜明地方特色与时代特征的学科发展体系。
外国语学院现有专任教师73人,其中教授6人,副教授31人,外籍教师2人,博士21人,具有海外经历教师36人。学院始终重视师资队伍建设,致力培养“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
构建“引育并举”双轨机制。近五年引进博士5人、自主培养博士7人,实施 “青年教师 - 骨干教师 - 学术带头人”三级培养计划,配套专项经费支持教师学历提升、海外访学及学术研修。深化“产教融合”协同育人,创新“高校 + 政府 + 行业”师资共建模式,聘请行业专家担任校外导师。坚持师德师风“双驱发展”,推行“师德承诺制”,设立教学名师工作室、师德标兵示范岗,实施“课程思政工作坊”“教学能力提升工程”等特色项目,实现师德涵养与专业能力双提升。
打造“金字塔”人才梯队。形成以6名教授为学术引领、31名副教授为中坚力量、21名博士为创新引擎的梯队,高级职称占比50.68%,博士占比28.77%,显著高于同类院校平均水平。入选江苏高校“青蓝工程”优秀青年骨干教师培养对象2人,江苏高校网络教育名师1人,淮安市“533英才工程”拔尖人才5人、骨干人才12人,淮安市优秀青年标兵1人,淮安社科人物1人,淮安市五一“巾帼标兵”1人,校级学术带头人3人,形成“省市校”三级人才矩阵。
外国语学院始终秉持“服务地方 勇担使命”的理念,积极践行高等学校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等方面的责任,积极选派优秀师生为相关部门或单位提供志愿服务,将专业知识转化为创建和谐社会的助推力,为地方发展和文化传播架起“国际化”沟通桥梁,展现高校服务社会的担当。
学院师生凭借扎实的语言功底,协助淮安市公安司法机关处置涉外案(事)件,查处多起“三非”案件,保障地方涉外治安;为地方企事业单位与俄罗斯、乌兹别克斯坦等国的贸易、商务洽谈提供精准翻译服务,助力地方经济国际化发展;为国际智力运动联盟智力运动会、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重大赛事活动提供语言服务50余场次,服务地方经济效益超千万元;为地方政府和文化单位提供超40万字的翻译成果及100 余场次口译服务,涵盖大运河文化、地方特色产业等内容,推动地方文化“走出去”,助力装备制造、新能源等外向型产业集群发展,促进国际技术交流,彰显了学院的人才培养质量,体现了师生积极参与公益、服务社会的社会担当。

